首页 / 水产养殖 / 基围虾养殖技术,基围虾养殖技术方法

基围虾养殖技术,基围虾养殖技术方法
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基围虾养殖技术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基围虾养殖技术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
基围虾养殖全过程?

基围虾养殖过程:

基围虾养殖技术,基围虾养殖技术方法

1/6

池塘条件与清理。选择面积3~5亩,水深1.5~2.5米,淡水水源充足、无污染、沙质底的淡水池塘或虾塘为宜。

2/6

施肥培饵。虾苗放养前1周,用60~80目筛绢网过滤,进水30厘米,亩施基肥(发酵畜粪)50公斤或尿素5公斤以培养基础饵料。

3/6

养殖全过程是:

1、场地选择 养殖场地和养其他鱼虾的场地差不多,可自行修建或利用农村池塘,大小在2-5亩为宜,水深在1-2米之间最佳,池塘要带有一些坡度,稍稍倾斜,这样有利于排水。养殖池的水质一定要高,和其他鱼虾对比,基围虾对于水质的要求较高,对于水质污染较为敏感,清晰的水质是保证它蜕皮和生长的关键点。

2、清洗和施肥培饵 准备好养殖场地后,要将其全面的清洗和消毒,将池塘水排空后,再暴晒2-3天才可进水,而那些淤泥较多的池塘则需暴晒一月左右,在进水后要严格进行消毒处理,可以常见的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。 基围虾以浮游生物为食,所以在放苗前一周左右,要施肥培饵,养虾池中的基础生物饵料,施肥以有机肥和无机肥为主。

3、放苗 基围虾适宜生长在18-30度的水温中,所以一般放苗在5月下旬左右,这时的温度较稳定,适合放苗。为了保证虾苗的成活率,在放苗一周前时需进行淡化除了,将其放在含盐量比重1.003水中暂养一周时间,才可移入养殖池,淡化一定要循序渐进,万不可一时兴起,可和施肥培饵同时进行。

4、养殖管理 当虾苗入池后,就是日常的管理了,主要是水质、投饵、病害防治管理等工作。水质管理极为重要,再虾苗放养10天左右,要逐渐加水,并撒用生石灰或漂白粉,改善水质,消毒灭菌。 在水温达到24-30度时,基围虾的摄食量会极具增加,这时也是它快速生长的时期,所以要增加投饵保证食物来源;病害管理以防为主,每个时间段定时泼洒生石灰霉菌,还可补钙促进脱壳生长。

基围虾怎么养殖?

建造池塘:养殖基围虾前,要在地势开阔的场地建造池塘,安装筛网后注入活水。

 施肥培饵:投放虾苗前向池塘施入腐熟的牲畜肥、尿素、有机肥,培育浮游生物。

 投放虾苗:选择长势良好的虾苗投放在池塘中,投放一个月后开始喂食。

基围虾的养殖技术?

1.地质要求。基围虾只适合在沿海地区海岸线低的地方生存,对地质方面的要求比较高,它的生活区域通常是低海岸的沙地、泥沙地区或者湖泊沿岸浅水缓流、水草多的水域。

2.温度要求。在温度方面它非常喜欢生长在温和的水中,适应的水温为10~37℃,最佳温度为17~32 ℃,当温度低于10℃时它就会潜入水底。

3.水质要求。水质方面的要求是水质清澈,对盐度要求不高,既能在高密度的盐水中生存。也能在淡水中生长,同时在稻田中也可以生存,以山溪水、水库水较为理想。水的pH值应保持在 7.5 左右。

4.需氧量要求。基围虾对低溶氧忍受力比较强,也就是说基围虾在低氧的状态下也能存活,这是非常好的优点,尤其是对育苗的运输有很大的帮助,其中含氧量最低不能超过4 mg/L。

场地选择、水体管理、基质管理、放苗、饵料投喂。

1.

场地选择:养殖场地和养别的河虾的场所类似,可以自行建造或者利用乡村池塘,尺寸在2-5亩最合适,水位在1-2米中间最好,池塘要含有一些倾斜度,稍微歪斜,这样有助于排水管道。

2.

水体管理:水体取决于基围虾的脱壳和生长,基围虾针对水体污染极其比较敏感。在水溶氧充裕是,基围虾生长迅速,而水溶氧不够,则不益于生长,在高温下时节,饲养水易酸酸的发出臭味,需2-3天更换一次。此外伴随着基围虾的生长,块头扩大,所以一定要不断地加重水位线,给予充沛的生存环境,在开始放苗是水位线在5-10cm,到中后期水位线要涨至10-30cm。
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基围虾养殖技术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基围虾养殖技术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
上一篇 水产养殖物联网,水产养殖物联网设计方案
下一篇 灯笼花养殖方法,灯笼花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有哪些

相关推荐

网站备案号 滇ICP备2023006467号-97

免责声明: 1、本站部分内容系互联网收集或编辑转载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 2、本页面内容里面包含的图片、视频、音频等文件均为外部引用,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储。 3、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断开链接! 4、本站如遇以版权恶意诈骗,我们必奉陪到底,抵制恶意行为。 ※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客服邮箱:478923*qq.com(*换成@)

Copyright © 2005-2024 养殖资讯网 版权所有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