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/ 水产养殖 / 大棚养殖蝉技术,大棚养殖金蝉技术

大棚养殖蝉技术,大棚养殖金蝉技术
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大棚养殖蝉技术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大棚养殖蝉技术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
蝉子的正确养殖方法?

1、收集卵枝:养殖蝉时需要在每年9月份采集卵枝。

大棚养殖蝉技术,大棚养殖金蝉技术

2、室内池养:把卵枝放入到铺有松软细沙的水盆中,并不断喷洒水雾进行增湿。

3、生长条件:把若虫放在侧根系发达且汁液较多的树木中。

4、注意事项:在园区四周建立纱网大棚。

1、蝉卵的采集:在阳光充足的天气里,雌蝉多集中在枝叶葱绿繁茂的杨柳树或苹果树的当年枝条上产卵。产卵后的树枝3至10天便会自行枯萎,采下枯萎的枝条即可做孵化蝉的种苗

2、埋殖卯枝的场地选择:埋殖卵枝的场地选择在杨柳树林、老苹果园和白柳条丛生的河滩地带。土质要求不沙化、不板结、无蚂蚁、无鼹鼠的疏松湿润壤土地带。

3、埋殖卵枝的方法:在河边或润泽地里采挖白柳条苗,栽在疏松的壤土里,株距为35厘米,行距为90厘米。在白柳条的两行之间,挖沟3厘米深,埋人卵枝覆土3厘米。

4、养殖管理:蝉卵埋人地下后,雨季要注意排水防涝,旱季要给白柳条、杨柳树和苹果树浇水。在浇水的同时,还要迫施农家肥,促使其繁茂生长。

5、采收:在每年的夏至过后,若无雨干旱,可给养殖场地浇透水,引蝉猴出土。在蝉猴出土前或在蝉猴成熟期前,在离地30厘米的树干上围捆一圈光滑的塑料薄膜,蝉猴爬到塑料薄膜处,以便采收。

大棚金蝉养殖需要几年?

大棚养殖金蝉一般在2-3年

刚开始周期会长,需要投资成本,但到后面就可以每年都有收获了。 从11月到来年的3月份看不出它生长,4到10月份应该是生长的时间,6到8月份是生长较快的时间,孵化出的蝉蚁到知了猴出土正常情况下要经历3整年的地下生长,3年个体大小有大米粒到黄豆粒大小,第二年有一个花生米大小,第三年夏天出土, 据观察知了猴生长和他吸食的树根粗细有很大关系,一般当年种植下去的小蝉蚁百分之90以上在毛细根上吸食,第二年大部分转移到较深的侧根系上吸食,这就造成一种现象,同一年种植的个体有差异,出土的时间也相继不同,也就是说同一年种植下去的,大部分会在第三年出土,但也有有极少数会晚出一年。

 从知了猴殖种,到成虫,再到出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。而且由于寄生场所的不同,其生长速度也不一样。一般需要3年左右的时间。

知了的种子怎么培育?

要培育知了,首先需要准备知了的种子。种子可以从成熟的知了身上收集,然后将其放在湿润的土壤中。保持土壤湿润,但不要过于湿润,以免导致种子腐烂。

在适宜的温度下,通常是25-30摄氏度,种子会开始发芽。在发芽后,可以逐渐调整温度和湿度,提供适当的光照。同时,注意给予适量的水和营养,可以使用适合知了生长的肥料。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,知了会逐渐长大成熟。

1、选择育种树木

矮化果树如杏树、桃树、苹果树或其他表蜡矮化型灌木品种都是知了育种的良好树木。注意及时修剪过高枝条,以方便繁育管理,在树的间隙套种果树生苗,以增加知了产卵的树枝,在树木下面殖种知了种卵。

2、建设育种大棚

在知了即将出土前夕搭建育种大棚,面积以每个占地1亩为宜。在育种区周围利用水泥柱或竹棒架设成围栏,水泥柱的行距5米,中间用竹竿搭架,再拉设铁丝固定,然后在外面罩上尼龙窗纱网。育种要选择地势高燥,排灌方便的地块,切忌在低洼易存水的地块建育种大棚。

第 1 页

3、种虫管理与防疫

知了出土后因其成虫有强烈的趋光性,前期等其羽化成虫虫后再进大棚,捕捉时羽化知了会因见光四处飞乱碰,造成种虫死亡,因此可全部捕捉前1周内出土的知了,待一周后再开始让知了自然羽化产卵。留种密度每亩约10000只,雌雄约各占50%,每只雌知了可产种卵500-1500料,每个大棚大约可供20亩地知了繁殖用种。知了羽化后20天左右即可交配产卵,产卵时知了刺破枝条表皮,把卵产在木质部。知了交配产卵期尽量不在大棚内走动与喧哗,避免对知了产生不利影响。
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大棚养殖蝉技术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大棚养殖蝉技术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
上一篇 15岁该怎么创业致富呢(15岁该怎么创业致富赚钱)
下一篇 钱串景天怎么繁殖(钱串景天有毒吗)

相关推荐

网站备案号 滇ICP备2023006467号-97

免责声明: 1、本站部分内容系互联网收集或编辑转载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 2、本页面内容里面包含的图片、视频、音频等文件均为外部引用,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储。 3、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断开链接! 4、本站如遇以版权恶意诈骗,我们必奉陪到底,抵制恶意行为。 ※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客服邮箱:478923*qq.com(*换成@)

Copyright © 2005-2024 养殖资讯网 版权所有
返回顶部